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首先要根据自身分数及位次进行定位,划定一个大致的可报考院校范围。而在这一过程中,考生就难免需要参考各所高校的最低录取分和最低录取位次。那么大学录取最低位次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录取位次产生浮动?快来了解一下吧!

大学录取最低位次是什么意思?大学录取位次浮动的原因


大学录取最低位次是什么意思?

大学录取最低位次指的是高校面向某省进行招生时,对所有投档考生的档案进行检索、筛选和录取后,其所录取考生的最低位次就是高校的录取最低位次。


大学录取最低位次都是在高校完成高考录取之后才得出的,因此每一届高考生都只能在填报志愿时以高校往年的录取位次作为参考。录取位次相较于录取分会更加稳定,考生可以根据自身位次大致划定能力范围内的高校,再结合高校近三年左右的最低录取位次估测一下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考生在选择院校志愿时,一定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口诀将志愿分为不同档位。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稍高于自身位次的大学作为冲刺志愿,当然也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了,这样容易滑档、浪费志愿名额。再多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比较心仪的院校作为中端目标,尽量要让自己被位次相近的好大学及专业录取,同时注意规避被调剂的风险。最后再设置一些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作为保底志愿,高校的录取位次必须低于自身位次,用来防止滑档、退档情况的发生。


大学录取位次浮动的原因

考生在参考大学录取位次时应该能发现,各所高校每年的录取位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少都会有一点波动。这其实也属于正常现象,录取位次并不是由高校单方面决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录取位次产生变动的原因:


首先招生计划的调整就会影响录取位次。如高校某专业进行扩招,相较于往年增加了更多招生名额,那么录取位次就可能会有所下降;反之,缩招则可能导致位次上升,因为竞争更加激烈了。


位次变动也可能与报考人数相关。如高校面向某省招生时,该省的报考人数相较于往年多出不少,导致高考竞争加剧,录取位次也可能随之上升;报考人数偏少则可能促使录取位次下降。


专业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也可能关系到录取位次的波动。如某专业的就业态势有所提升、展现了发展潜力,那么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可能会迎来更多的报考生,从而使得录取位次上升;而市场需求过少或已然饱和、就业形势较差的专业则可能受到考生冷落,报考人数会减少,从而影响到大学录取位次。


考试难度也与高校录取位次有一定关联。考试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考生整体的分数水平有较大的变化,整体分数的下降或提升都会影响到高校的录取位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